德语里“Festung”是“要塞”的意思,而“Ehrenbreitstein”也是个地名,是科布伦茨(Koblenz)市在莱茵河(Rhein)对岸的一个城区。如果按照音译,“Festung Ehrenbreitstein”多被称为“埃伦布赖特施泰因要塞”,这个名字显然太长,于是我宁可按照德语意译,“Ehre”是“荣誉”的意思,“breit”是“宽阔”的意思,“Stein”是“石头”的意思,合三为一后就简称为“誉石要塞”吧。“誉石要塞”正对着摩泽尔河(Mosel)和莱茵河(Rhein)的交汇处,是俯瞰“德意志之角”(Deutsches Eck,请参阅“从科布伦茨到卢森堡之行”的第三篇介绍)的绝佳地点。之前你看到的那张“德意志之角”的远景照片就是在“誉石要塞”上拍摄的。要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左右的一座小城堡,后来特里尔(Trier,著名历史古城,会在后面的系列中详细介绍)的选帝侯(Kurfürsten,共有7位,负责选举出德意志的国王)将其进行了扩建,并作为自己的馆邸。1801年要塞被法国人占领,被炸成了一片废墟。1817年至1828年的12年时间里,普鲁士王国对其进行了大规模重建,其目的就是用来驻扎军队,以保证莱茵河中部地区的安全。而我们今天见到的“誉石要塞”,基本就是1828年重建后的模样。在整个19世纪里,“誉石要塞”被看作是“不可能被攻占”的堡垒。它的东面、南面和西面都紧挨着极其陡峭的山岩,试图从这里上山的士兵根本就无从下脚。而唯一可通行的北面有足足两座瓮城,城壁上炮台林立,防御公事极其严密。一旦防御战打响,1500名士兵将迅速移动到80门炮台前。事实上,在1828年到1917年的近90年时间里,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(World War I)时遭受过8次空袭之外,“誉石要塞”从来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攻击。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(World War II)时,要塞里存放了大量来自科布伦茨(Koblenz)和科隆(Köln)的艺术品和历史文献。可是零星的炸弹袭击证明,要塞的防空能力较为薄弱。在1941年到1943年的3年时间里,人们又着重加强了要塞的防空能力,并建造了一座可容纳10000人的防空洞。二战结束后,科布伦茨(Koblenz)市内有87%的建筑被彻底摧毁,但“誉石要塞”却几乎毫发无损,其坚固程度可见一斑。 今天的“誉石要塞”已经变成了一个集餐厅、青年旅社、博物馆、纪念碑和礼品店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。在每年夏季的莱茵河烟花节(Rhein in Flammen)上,人们都会在要塞上燃放绚烂的烟花,而在莱茵河河水的映衬下,显得越发的美不胜收。游览方式:从科布伦茨(Koblenz)火车站出发搭9路公交车至“Neudorf- Bergstraße”站,接着沿山路步行10分钟后到达。